说到手机支付大家一定不陌生,打开手机支付二维码,收银员轻松一扫便支付成功。购物时小额支付都不用验证码,也十分便捷。不过,在便捷的同时,也蕴藏着风险。对专门采集个人金融信息的不法黑客而言,有些你觉得“安全”的行为,在他们眼里却到处是“商机”的漏洞。那么,有哪些行为或习惯,存在泄漏个人金融信息的风险呢?
一、不设手机屏保密码
手机是大部分人进行金融交易的首选工具,而屏保密码就是手机的第一道安全锁。没有屏保密码的手机万一遗失,除了个人金融信息的泄漏,还会涉及到更多的个人隐私安全。
二、通过手机浏览器购物
浏览器购物容易出现钓鱼网站,不法分子可以通过病毒、钓鱼网站等方式非法获得消费者的个人金融信息,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,更加难以分辨,很容易产生经济损失。
三、应用程序退出不彻底
手机程序的权限管理一直良莠不齐,安卓手机更是“重灾区”,应用程序长时间的挂在后台运行,可能会读取到手机剪切板等信息,容易造成信息泄漏。
四、下载山寨软件
这相当于钓鱼网站的“升级版”,年轻人一般不会犯这种错误,但对互联网了解不深的中老年人来说却是很大安全隐患。所以,一定要在正规的应用商店去下载,在外尽量避免用手机扫码下载应用。
五、连接公共Wi-Fi
虽然公共Wi-Fi很方便,但很多公共Wi-Fi常被不法分子移植木马及钓鱼网站,安全隐患较大。所以,尽量不要连接来源不明的公共Wi-Fi,避免个人信息泄漏。